《函馆市》,此词条收录于12/16,仅供参考
函馆市,位于日本北海道地区南部,总面积348平方公里,人口31.9万。西北部和东北部被渡岛山地、驹岳火山群所围绕,南临津轻海峡,函馆一青森航线为北海道与本州之间的交通要道。函馆与道内的小樽、札幌、室兰方面有铁路相通,是北海道物资的主要集散中心。
早在十八世纪函馆渔港已初具规模,1859年同横滨、长崎一起对外开放,成为日本重要的对外口岸。明治维新后,又在函馆设置了开拓使,作为北海道经济开发据点。1922年函馆在北海道最早实行市制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北海道加强了内地开发,函馆经济地位有所下降,目前是北海道第三大城市。
函馆自然条件比较优越,自然资源丰富,有利于城市农业的发展。函馆海洋性气候明显,是北海道温暖湿润的地区,年平均气温8.3°C,年平均降水量1157毫米,平原地势坦荡,耕地较多。大野川和利根川汇集于平原南部,水量丰富。周围海域辽阔,是日本墨鱼集聚和回游的地区,其它水产资源亦很丰富。森林面积较广,森林覆盖率达44.8%。
函馆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54年,当时津轻豪族河野政通在阿伊努渔村Usukeshi(阿伊努语中的海湾)建造了一座大型庄园。函馆市始建于1454年,由幸野氏族建造的城堡而得名。在江户时代,函馆成为松前藩的役所所在地,1854年神奈川条约签订后,函馆变成美国的补给港,并在1859年成为国际通商港。1868年,榎本武扬占领函馆,并成立虾夷共和国,但随后政府军战胜,榎本武扬投降。1869年,箱馆改称为函馆。函馆市在明治时代迅速发展,成为北海道的玄关。20世纪初期,函馆迎来了发展的转机,成为渔业和水产贸易的中心。然而,随着北海道厅的成立使得札幌正式成为北海道的行政中心,函馆的工矿业贸易地位相对下降。1934年9月21日,函馆发生大火,市区约一半面积和超过10万人受到影响。1922年,函馆正式设市。2004年,函馆市与相邻的户井町、惠山町、椴法华村、南茅部町合并,成为新的函馆市。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,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不负任何法律责任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发送到本站邮箱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